张逵是明朝中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官员,出生于余姚,正德十六年,他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进士的资格,之后被选拔为庶吉士,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。嘉靖元年,张逵被任命为刑科给事中,担任重要的司法监督职务,负责审理和监控刑事案件的公正。
在任职期间,张逵曾上书皇帝,直言不讳地指出:“陛下在刚即位时,对国家大事治理得极为周全。然而,近来却逐渐走向偏差,曾经的种种弊端又悄然回潮。”他严肃地指出了当时斋醮活动的频繁及封爵、赏赐失去章法的现象,表达了对朝政的忧虑。他透露,许多政事没有经过宰相和高层大臣的商讨便贸然决策,而一些权贵和亲近之人的刑罚却往往难以落实,这种现象使他深感不安。
“御史台与谏官们为此联名上奏,反而遭到斥责,称之为扰乱朝政,然而大臣们依法行事却被要求收回成命。”张逵的论述充满了对现状的无奈和愤慨。他具体列举了一些不公的案例,如崔元受封为侯,贿赂者蒋轮获得宠信,以及陈万言的府邸请求,这些都不是前朝贵族所享有的特权。“同时,廖鹏被缓刑,刘晖获得官职,李隆则派官员重新审查案情,种种现象都是前朝所没有的宽纵。”他恳请皇帝能听取他的建议,改变这一切不公的做法。
然而,面对张逵的直言,皇帝并未给出明确回应。此后,因为支持被贬的给事中刘最和邓继,张逵再次上疏请求保护他们,但皇帝未予以采纳。不久之后,因反对“大礼”的一番话,张逵被投入监狱,饱受廷杖的折磨。嘉靖四年十一月,张逵再次上书,严肃指出:“最近朝廷的很多奏章都显示出不畅,陛下在批答时总是说‘已经有旨意处置了’,这表明已做的事情不能再提。而对于尚未决定的事务,也说‘还在商议之中’,如此一来,便没有任何可以讨论的。”
展开剩余56%张逵继续分析道:“在初年,大臣们会自由探讨重要事务,并公开联合上疏讨论,而如今却异样。他们在联合上疏时删除敏感内容以免引火,单独上书时也只挑一些小事应付。只要不受责备,大家就会暗自庆幸,这样的风气终将消磨人们的正义感,对朝廷来说实在是不利。”他的奏章被下发处理后,张逵也因而获得了右给事中的职务升迁。
当时,王科和陈察对此事上疏弹劾郭勋,但皇帝却安慰并留住了郭勋。张逵与同僚郑自璧、赵廷瑞合议说:“郭勋仗着奸诈而横行用事,手段残暴,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。他以压榨和贿赂的方式聚敛财物,甚至为伪贼李福达和逆党陆完辩护。既然陛下用温和的旨意安慰挽留他,便无异于放纵他的所作所为。”他们更是进一步补充:“李福达用谎言误导民众,发动叛乱,郭勋与叛逆同流合污,罪孽深重,理应受到惩处。”但遗憾的是,皇帝并未采纳他们的意见。
最终,逃避不了命运的张逵因上书言事触犯了皇帝意旨,被贬为吴江县丞。后因涉及李福达的案件被连累,张逵被拘捕审查,并最终被流放至辽东边境守卫。在辽东的岁月里,张逵生活了十年,母亲去世时他未能回家尽孝,终因悲痛重重,最终在异乡离世。隆庆初年,他被追赠为光禄少卿,虽然再未能亲历忠诚为国的日子,却终因执念被后世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最大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