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有个文臣,被朱元璋称为“比萧何还有用”,不仅教出了太子朱标,还编撰了《元史》,最后却因为孙子犯事,72岁被流放四川,冻饿而死。
这人就是宋濂,浙东四先生之一,明初文化界的“顶流”。可他一辈子清廉正直,连朱元璋都亲口说“保你子孙当官”,怎么就落得这么个下场?今天就来看看这位“帝师”的起起落落。
元武宗至大三年,浙江金华的宋家添了个男娃,比预产期早两月出生,瘦得像只小猫。家里人怕他活不长,给起名“宋寿”,就盼着他能长命百岁。直到6岁,这孩子才算硬朗起来,家里请来老秀才给改名,说“濂者,清澈也”,就改名“宋濂”。
宋濂是个神童,《论语》看一遍就能背,有过目不忘的本领。家里人看着情况,说什么也要供他读书。但家里实在太穷,别说买笔墨,连灯油都省着用。大冬天的,宋濂在破庙里读书,砚台里的墨冻成了冰块,他就用嘴哈气化开,继续抄书。
展开剩余80%经过这么苦熬,宋濂终成浙东有名的大儒。元顺帝听说了,派人来征召他去翰林院当官,可宋濂早看透了元朝的混乱,不愿进宫当差。为了躲征召,他干脆跑到道观里,穿上道袍假装出家,暗地里却收了一堆学生,继续讲学。
没想到,这一躲,反倒躲来了朱元璋。元至正十八年,朱元璋的队伍打到浙东,听说有“浙东四先生”,立马派人去请。刘基是“全能型选手”,上能观星算卦,下能看地图出谋划策;而宋濂手无缚鸡之力,却透着一股子“书香气”,最适合教孩子。
那时朱标才3岁多,朱元璋把宋濂请到府里,让他教朱标读书,宋濂也不含糊,把毕生所学都掏了出来。给朱标专讲“仁政”“爱民”,还带朱标去农户家,让他看农民怎么耕地、怎么织布。
洪武元年,朱标被立为太子,宋濂也跟着水涨船高。朱元璋开会时总说:“李善长是我的萧何,管钱粮抓后勤;宋濂是我的‘文胆’,管教化定规矩,俩都离不得!”可宋濂从不恃宠而骄,别人送礼,他一概拒收;有人想托他走后门,他直接怼回去。
有一回,各地闹冰冻灾害,朱元璋说:“这是不是老天爷嫌我干得不好?”宋濂赶紧劝他:“皇上,老天爷的意思咱猜不透,但百姓的心思咱得懂,你减税、赈灾,比求神拜佛管用。”这话听得朱元璋连连点头。
宋濂真正的能力体现在编《元史》上,朱元璋为什么急着编《元史》?因为北元还没灭,他想告诉天下人:“元朝完了,现在是明朝的天下!”所以洪武二年二月就开馆,八月就得交稿,满打满算六个月,要编完元朝98年的历史。
这哪是编史书,简直是“拼史料”。元朝自己就没记历史的习惯,皇帝的年号、名字都乱得很,宋濂他们得对着一堆残卷,一点点核对,生怕写错。
结果第一版《元史》交上去,朱元璋翻了几页就扔了,说:“这都写的什么?漏了这么多事,重编!”宋濂没辙,又带着人熬了四个月,才算勉强交差。
后来清朝人吐槽《元史》“烂得垫底”,可谁知道宋濂的苦?六个月编完别人几十年的活儿,换谁都可能有漏洞。
编完书,宋濂又给朱元璋提建议:“把应天府学改成国子监,让各省选好苗子来读书,给朝廷培养人才。”朱元璋听了,立马照办。就在国子监里,宋濂遇到了老乡马生,这孩子家里穷,跟当年的他一样。宋濂就写了《送东阳马生序》,把自己小时候冻着手抄书的事儿说出来,劝马生好好读书,将来好报效朝廷。
洪武十年,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。朱元璋舍不得,在宫里摆了宴席,马皇后亲自给宋濂倒酒,朱元璋说:“你把我儿子教好了,我记你一辈子情。你子孙后代,我保他们在朝廷安心当官,吃穿不愁!”
从此以后,朱元璋每年都派人去金华接宋濂进京吃宴席,他孙子宋慎还靠着爷爷的面子进了官场。可谁也没想到,洪武十三年,胡惟庸案爆发,宋濂的孙子被卷入其中。
朱元璋一听“宋慎”俩字,火噌地就上来了,在他眼里,跟胡惟庸沾边的,都是“该杀的货”,连带着宋濂也想一起处理。
马皇后听说了,跑到朱元璋跟劝他:“宋濂教太子十几年,从没说过一句坏话,他孙子犯事,跟他有啥关系?你要是杀了他,天下人该说你忘恩负义了!”
朱标也跟着跪下来求情,朱元璋这才消了点气,改判宋濂流放四川夔州,儿子宋璲跟着一起去。此时的宋濂已经72岁,走到夔州没多久就病倒了。洪武十四年五月,这位明初最牛的文臣去世。
直到一百多年后,弘治皇帝才想起他,恢复了他的官职;正德年间,又给了他“文宪”的谥号。可这迟来的荣誉,宋濂再也看不到了。
宋濂的一辈子聪明、正直、有学问,把所有心思都放在教太子、编史书、育人才上,可到头来,还是没躲过皇权的猜忌。
朱元璋说过要保他子孙,却在他晚年翻脸;他教朱标“仁政”,自己却成了皇权下的牺牲品。
发布于:河南省最大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